close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 什麼是市場  而市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融市場(因為金融市場很多泡沫 也是我想講的主題  教育有沒有可能產生泡沫?)

請問銀行的利潤從哪邊來?

1.將大眾存的錢轉投資其他產業而賺錢

2.賺取利差 將大眾的錢轉貸給公司 收取利息

3.金融商品之手續費

 

以上都會是合理的感覺 但是1是不對的 雖然之前好像有解禁吧 不過至今也不會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如果銀行的眼光這麼準 知道哪一個產業會賺錢 那幹麻開銀行?

直接籌資跳下去做那個產業就可以了 不是嗎?

 

2在以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項貸款給民眾 賺取利息  但是有沒有風險? 大家都有錢的時候 應該風險是不大 錢跟利息都收的回來 但是這個收入本身有個邏輯上的缺失

什麼缺失呢 我們都知道回收風險高的對象 我們反而會去訂比較高的利息才肯放款 可是回收風險之所以高是因為我們不信任他的環款能力  既然它本身很難環款了

那你還訂比較高的利息 那收不到錢的機率啟不變更大?(可參考次級房貸)

 

其實最主要的收入是3 雖然大家都在砍手續費 但是 手續費有沒有風險? 沒有 你在買東西的同時也附了手續費 保證收的到錢 在目前如面如此混亂的情況 國中生都知道要賺這種沒有風險的錢

這也是為什麼銀行死命的推基金 的理由 國內的基金賺錢的幾乎沒有 你肯做點功課就知道了 扣掉手續費的報酬是負的(相關推論可以找市面上的書來看 有整理數據的)

 

我們自然人可承受的風險跟一家公司是不一樣的 公司背後是無數股東的錢 所以理當會去賺風險最低的錢為主

有些人會主張資本利得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要元兇  但就事實來看如果對於股票實施資本利得稅 交易量會大減(與台灣市場特性有關) 手續費大幅降低  金融產業裡很多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會難以維生

(說真的 我這句話沒有貶低的意思 我的重點在於技能 而不是才能 很多人能言善到 是才能 但不是技能)  反而造成許多弱勢陷入困境 想反駁我的去了解看看金融業務員為了業績有多辛苦

 

像最近再推行一個權證 其實我覺得金融商品怎樣都是狗屎 只是為了讓銀行有手續費可收的藉口 我不是否認衍生性商品的好處 我強調的是 一個賭場的老闆會希望賭客賺比較多的錢而引進新的遊戲嗎?

說穿了也只不過是希望把量衝大  本來沒有的市場 建立起來 手率費都我收 不然你要去哪把原本的市場撐大?

 

金融業有點像出版業 不斷的推出新書 不斷的推出新的遊戲 藉此收取服務跟手續費  這本書寫的好不好? 是不是對的? 應該是由消費者自己來決定 我今天說這本書好 只是因為我要賣這本書

你不能說我說謊 是推銷  而的確有人喜歡不是嗎? 

但是這兩個行業的性質是一樣的嗎? 如果一張壁紙有收藏價值 你看到壁紙會想起你以前的童年 美好的回憶 是無法用折舊這個概念來衡量的 那我想

這樣似乎也不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雜種貓 的頭像
    雜種貓

    薊。草魚刀

    雜種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